Monday, April 30, 2007

从“近视眼激光手术矫正”想到的……

揭草仙 我因近几天的两篇关于“昏暗光线下阅读不会引起近视眼”短文而受到少数网友反驳 - 我非常欢迎。但是,在个别人的文章中我隐隐感到字里行间有把我比喻成“骗子”的意思。当然,可能我太敏感了。我的立论当然不一定正确。但是,相信就是有个别青少年读了,也不会故意去找昏暗灯光的地方读书吧?顶多在碰到这种时候被大人说时的一种为自己辩解的“借口”而已。对于方舟子先生在打假生涯中遇到的各种阻力,谩骂,甚至威胁,官司,我实在太难想象他怎么能坚持下去?在我经常去的一个网站(凯迪社区),谩骂他的帖子真是“常年不衰”。在许多时候我都会挺身而出去为他辩解。就是这样,自己偶尔也让个别人肆意用赃话臭骂。就是今天在网易上读到他有关“眼保健操”文章时随便点开读者评论,也是一片骂声。这总没有得罪某些人,某个利益集团吧?“近视眼激光手术矫正”在世界上都开展了至少十年之久,不知治愈了多少人了。就在前不久在“凯迪社区”还有自称眼科医生的人以“近视眼激光矫正手术是医学史上最大的骗局”为题发文,许多人跟着捧场呢!由此我想到,如果“近视眼激光手术矫正”是中国人在中国发明的会怎么样?一个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对于稍微出格一点的东西都不能承受,不容发表,你还提出要在眼珠上“动刀子”?这个眼睛“宝贵”得真是拿在手上怕打掉,含在嘴里怕化掉,多看了看书都怕把它“看坏了”,还能“动刀子”?要说起来,我虽然不是眼科大夫,十年前就知道了这件事。当时美国只有一家公司的机器得到了FDA批准。“外国”只有日本在“考虑”批准。这家公司是上市公司。乘亚洲金融风暴美国股市大跌之机赶紧接上这个“潜力股”。你能想象,它对我的回报。你可能问我为什么不做这种手术?确实自己也老了,另外,我也很“担心”。我就不能设想这个人怎么想得出这个“点子”,怎么“敢”设计,把机器做出来,推向市场?谁是第一个病人?他/她当时得到了医生的什么承诺 - 做坏了怎么办?这真是一个伟大,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的民族。放在中国,这种点子会被想到,被发明,被批准吗?万一做坏了,病人及家属还不会要了发明者,公司,医生的命?。。。我也是搞了一辈子科学研究的人。我知道做科研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在企图建立一种“科学模型”。就看谁建立的模型更正确。比如,“患近视眼的机制”。对我的短文回答中,他们(可能是,可能不是眼科专家)也是在提出自己的模型来说明昏暗光线是否会导致近视。如果你的模型比较正确,当然你的解释也比较正确。但是,如果你的模型是错误的,比如,老花明明是晶状体变得更不具弹性 - 这是现代医学界的定论 - 你却说是因为什么“距离”问题,你的模型就可能推出老花和近视“会中和”的奇怪结论 - 并且你不去看一下你周围的情况来验证你的结论。有机生命问题太复杂,影响因素太多,许多情况下又不能用实验去研究。比如近视眼。你总不能创造一种生长环境去比较什么情况更容易诱导近视眼吧?你说昏暗光线阅读会导致近视眼,美国的一个研究还发现“育婴室中一直开亮光”会导致,而不是阻止近视眼呢(Results from one study indicated that constant illumination in nurseries may actually cause rather than prevent myopia in young children)。所以,对这个问题的最好,最可信的数据是取样足够大,时间足够长,排他性的“医学统计”结果。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也是这种人,或掌握这种数据的人。而不一定是眼科专家 - 虽然对于具体的眼病必须找他们。方舟子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文章中就用了令人信服的这种数据。虽然他本人不是眼科专家,但是他的结论 - 近视眼主要是由“遗传”而非“环境”造成令人信服。除非将来有更加可信的统计数据推翻他的结论,我完全相信这点。(XYS20070428)

Sunday, April 29, 2007

我否定“昏暗灯光阅读造成近视”的理由

——兼提醒是否有“太强灯光阅读问题”揭草仙我不是眼科专家,为什么“敢”说“昏暗灯下光阅读会造成近视”是错误的?读了下面原因你应该理解我。如果你要驳斥我,只需反驳我的这些理由即行。1) 近视眼都是(基本上)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比如30岁之前吧。这正好和人身体成长时期一致 - 这不可能是“巧合”吧?这不正好说明近视眼的形成实际就是这个个体的“正常生长”的一部分,因而就是“先天”给他/她带来的吗?所谓“先天”当然主要指从基因而来。同时也可能在胚胎形成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带进这个个体。2) 现代社会照明条件不知比以前好了多少,“不要在昏暗光线下读书”的眼卫生保健知识深入人心,想找那种地方读书都不容易。怎么没见近视眼数量减少,反而“居高不下”?但是,现代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却明确无疑地减少甚至基本灭绝了过去的不少与缺乏营养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现在多数城里学生看书都是房顶上有顶灯,桌上有台灯,你还在担心“灯光太弱”。以前靠油灯,很小瓦数灯泡照明的人(我这一代就是这样)近视率应该高得多才对,是这样吗?你难道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不去想?3) 越是年龄小,身体内肌肉应该越有弹性,受伤后越容易恢复。比如,做许多手术的最好,甚至是唯一可能的时期正是青少年时期,不可能是年老时期。怎么按某些人解释的近视形成原因,年青时期反而会因为在昏暗灯光下阅读使得某条肌肉疲劳,不能复原。但是,在~30岁之后却不管你怎么在“昏暗灯光下看书”都基本不会再这样了?能用年龄大了,肌肉“结识”了来解释吗 - 体育健将都是年青人应该没有问题吧?4) 确实许多眼科大夫都说光线弱造成近视眼。但是没有见过定量数据:多暗就算“昏暗光线”?多长时间就会使肌肉“受不了”?大夫怎么确信不是遗传原因?遗传原因怎么可能被眼科大夫诊断出来?除了测量眼压,看眼底,等,现代眼科到底有多少定量诊断手段?你说眼睛里某块肌肉疲劳了,你怎么知道,并且还肯定它不能恢复疲劳? 它不痛不痒,连本人都没有感觉,你就是大夫,没有可靠测量数据证明,你能感觉到?一些人拿出保持“视网膜与瞳孔之间距离”的睫状肌的疲劳造成这种距离的不能复原来解释。眼科是科学 - 拿出测量数据来吧!想当然地说,是科学吗?就算你说得对,每个人一辈子必定会有非常多这种在昏暗灯光下阅读或类似情况,那所有人不会都要高度近视吗?你怎么知道近视眼的这种不正常“距离”不是由先天因素决定“长成”的?或者,近视眼的“角膜、晶状体”为什么不可能就是先天决定了长得曲光率不合适,不能正确成像到他的视网膜?激光近视矫正手术不就是通过特殊激光切削改变它的形状来治愈近(远)视的吗?我这个不是学眼科的人,如上事实总可能想得到,总可以不理解吧?就是根据这些使我明确怀疑,否定这个所谓“常识”。这么明显的事实,眼科专家能不考虑?请批驳我的网友不要太计较我这个“外行”可能说了一些外行的专业话。不要抓住这个不放。问题的关键不是这个,而是:“昏暗灯光下阅读”是否是造成近视的原因?另外,我非常强烈希望国内眼科保健专家研究现代中国学生是否有“在太强光线下读书”之虞?国外有实验报导这可能造成近视。想一想:如果长时间在太强烈灯光下看书一定可能造成比在较弱,不是昏暗,光线下阅读更严重的问题。这就像我们一味强调青少年要有足够营养。但是,现代许多青少年不是营养缺乏,反而可能?因为脂肪,糖份吃得太多造出更难办的问题。美国许多地方都在禁止学校里的自动售卖机不准卖什么什么东西。学生食堂不准有什么什么东西,以免孩子太爱吃,造成健康问题。中国家长们:不要过于把“光线弱看书”当成可怕的问题,同时要注意阅读光线太强的危害。我希望这个观点不会再次引起群起批评?中国人缺乏质疑精神。不要怕质疑错了,就怕不敢或思想迟钝到不会质疑。

Sunday, April 22, 2007

有关近视眼的两个“常识性”错误

有关近视眼的两个“常识性”错误

揭草仙

人们脑子里有些“常识性”的东西如果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能知道其实是错的。有
关近视眼的两个“常识”错误是:“长时间在昏暗光线下看书会(或增加)近视”;
“人老了近视会被老花中和”。

“长时间在昏暗光线下看书会得(或增加)近视”: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我敢打赌
所有人都会在年龄较大时近视几千度。因为我们一辈子发生这种事的时候会少吗?
即使不是看书,也会经常因为夜里在昏暗灯光下(比如走夜路,等等)挣大眼睛企图
看清楚东西吧?这和看书有本质区别吗?再仔细分析“为什么近视”和“在昏暗光
线下看书”两者有什么不同就更有说服力。光线暗,眼睛企图看清楚东西只能通过
放大瞳孔,让更多光线进入的办法,而不是调解眼曲光体。人眼瞳孔由不自觉的虹
膜伸缩控制大小。人类瞳孔在强光下直径大约1.5毫米,在暗淡光线中扩大到8毫米
左右。人眼晶装体才是唯一具有调节能力的屈光间质。控制晶体厚度的睫状肌由动眼
神经调节。这才是可能造成近视眼的关键部位。所以,在昏暗光线下看书主要不会
影响这种调解能力,也就是说不会因此造成近视眼或加深已有的近视。

当然,这也不是说在昏暗灯光下看书就没有问题。但是,这不是造成近视的重要原
因应该是肯定的。

“人老了,老花会中和近视”也是错的:近视眼是因为眼屈光体对远处景象不能正
确聚焦产生的。而老花却是眼睛对近处物体屈光的能力不足。它怎么可能在老了发
生“中和反应”而变好?

Saturday, April 07, 2007

谁在伤害同济医学院  

作者:刀子  知道方舟子是在2006年6月前后,那时肖传国V方舟子案燃起烽火,估计全国学术界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少。我是1996年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的,那时还没有华中科技大学,后来在上海念了硕士,2007年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开始关心肖方案,我不支持方舟子,但是我认为方舟子没有侵犯到肖传国的名誉权。方舟子在他的XYS中不光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的一些牛教授进行了举报,而且对方舟子的母校----中国科技大学进行了举报。我坐火车的时候,遇上几个去武汉硕士研究生复试的,他们和我谈起了中国科技大学有一位教授一篇关于防火的论文涉嫌抄袭的事情,我问起这个事情最后是怎么处理的。那位聊友说抄袭的罪名推给了他的研究生。我本人不是学防火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理解一个抄袭的事情。不管是谁,只要在抄袭的文章上署了名,就应该按照按照署名的先后顺序去追究责任。只要能还学术界一个清白,不要讲贴网络大字报,就是去骂街都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扯远了,记得是在1997年吧。听湖北太和医院的一个神经外科医生说起武汉同济医学院的一个教授发明了一种手术,就是剥离胸长神经嫁接到膀胱括约肌上,只要抓一些腋窝就可以控制撒尿(仅道听途说而已)。不知道这是不是肖氏反射弧早一些的传言。23号我到了武汉协和医院,和一些老校友提起肖传国,他们感觉好象很漠然,说:我们在协和医院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人,谁知道为什么外面的人炒那么热!我不清楚这话是不是实话,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肖传国在武汉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常在家哦!23号下午是要去看考场的,同济医学院在搞百年校庆,一个很长的校史展,里面没有提到“肖传国”,显然学校在故意回避这个争议人物。同济我所知道的是出了一些厉害人物的。夏穗生,全世界第一个完成肝移植动物模型的,著有《夏穗生外科学》,大家相信吗?夏穗生不是院士!我在这里如果使用“学霸”来说裘老爷子,肯定有一大帮子校友唾沫把我给淹死!但是裘老年纪大了,还是不要去过问年轻人的事情。不过夏穗生在同济医院确实是一种灾难!  还有就是关于“国际期刊”的定义,我觉得单纯去扯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意义。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国际期刊。不见得一定要是《NATURE》《SCIENCE》,国际上每个学科都有自己顶尖的刊物,就是不是顶尖,至少要有一些名头,发表一篇论文,三年,五年都没有人引用,或者说只有自己去引用,这样的野鸡杂志还是不要拿到院士的台面上来,在乡卫生院晋个主治医师还差不多。  23日下午看考场,有很多人,在那里七嘴八舌很多人看前面贴的考场安排。我碰巧没有带准考证,所以就用手机把布告照下来,回去好对一下。这是旁边几个人谈起一个让人震惊的话题。2006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落榜的400多位考生在交纳了1万5千元钱后,以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和2006年博士研究生一起上课,这400多名考生将全部参加200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我很震惊。  后面内容还很长,我把这部分内容发给方舟子,希望能够在他的XYS上发表出来,因为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敢于剜学术界、高校的脓疮,非方舟子莫属。虽然方舟子有些偏执,但是如果没有方舟子,国内学术界将会怎么样,这可能也正是为什么政府保留XYS在国内传播的一个理由吧!(XYS20070326)

Friday, April 06, 2007

身为211大学的南昌大学是不是没有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sicheng  从去年开始,南昌大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精心准备本科教学评估,还专门建立了一个“迎评促建” 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有不少外界媒体对南昌大学的正面报道。不过仔细看看有些报导,读者还是应该能发现南昌大学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下面这个报道(http://news.ncu.edu.cn/zhuanti/pg/news/view.asp?id=526)  《江西日报:江西发展报告--南昌大学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发布时间: 2006-11-24 21:47:15来源: 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网)  这则新闻里面有这样一段数字  “图书文献资源丰富,图书文献总量265余万册,生均59.2册,电子图书108.4万册,近3年年进书量均超过9万册,”  我注意到这个“生均59.2册” 有些问题。  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在这个文件里明确规定了几条普通高校办学的基本指标,  (www.pgzx.edu.cn/upload/files/wjhb/jybsjwj/11-04.2.5.doc)  这里面和图书相关的指标如下  表一: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  学校类别 生均图书 (册/生)  综合、师范、民族院校 100  工科、农、林院校 80  医学院校 80  语文、财经、政法院校 100  体育院校 70  艺术院校 80  就是说,像南昌大学这样的综合大学,生均图书必须达到100本以上才能满足国家规定的办学基本条件。  在这个文件的备注里注明了这个指标的计算方法  ⒌生均图书=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  比较有意思的是,很显然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博士在几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http://www.ncuhome.cn/StaticPage/2004/4/16/2004416114254684.html)  2004年的这个时候,周校长对学生们说“我还想说说我们的图书更新,要达到生均100册图书的标准,学校要投入大约3000万”  3年过去了,南昌大学高大的新图书馆已经建成了,但是学校的生均图书量居然还是国家基本要求的60%,这是不是有点对不起南昌大学这个211重点建设大学的头衔?是不是有点对不起搬到新校区的几万学生增加了50%的学费?  要达到这个指标的花费是多少呢?在江西日报的报道里提到南昌大学现在的在校学生是44815人,这样看来要达到生均图书100册,需要添购图书  44815*40.2 = 1801563 册。如果按每本书25元计算,需投资 4500万左右。  按说南昌大学也不是拿不出这笔钱,南昌大学光是整修新校区的人工湖就花费了4000多万.不过也许周校长3年前给同学们许下了豪迈的承诺之后就忘记了自己说过什么,也许在周校长眼里人工湖对于南昌大学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基本办学指标。。。  作为一名江西老表,我对南昌大学在周校长领导下出现这样的事情感到非常痛心,江西省这14年来重点建设南昌大学,可是这几年来南昌大学舍本逐末的做法也实在是有点对不起江西人民。为什么这几年反而连基本办学指标都会无法达标呢?  我衷心希望看到南昌大学回归到内涵建设为主的轨道上来。  注  1。 计算这个生均图书指标的时候是不计算电子图书的,  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指标体系常见问题解答”(http://www.pgzx.edu.cn/upload/files/zxwd/zbtx.pdf)  6.《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关于图书馆的评估指标有一项是生均图书量。请问:生均图书量是仅指纸质图书,还是包括电子图书? 答:指标中的生均图书是指纸介质的图书,不包括电子图书。但是,各院校一方面要把指标规定的标准作为建设的目标,另一方面,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为达到指标规定的数量而突击采购图书,以防止造成新的浪费。同时,近几年的年进书量也将是我们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电子图书,只要确实在教学科研中充分发挥了作用,专家组在考察时会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的。  从这个回答里可以看出,第一,该指标以纸质图书为准;第二,电子图书有参考意义。但是,就是算上电子图书,南昌大学还是没有达到对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要求。  2。报道里的南昌大学学生数字显然没有包括南昌大学拥有的为数众多的专科生。用南昌大学自己的报道来讲,南昌大学光是新校区入住的学生就有6万多。
同步带 三坐标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